關於荒木藝苑

通霄雕刻發展史

雕刻是一種文化藝術,木雕用於建築或是日常家俱上的裝飾,也用作神佛雕像,以固有民俗工藝居多。當年興建本鎮媽袓廟時,曾從台北禮聘張木成與陳萬成等藝師,雕出對九龍柱,中間以配花木鳥蝶,柱上滾龍飛躍,花木枝葉如生,鳥蝶飛舞逼真。殿堂內部雕刻則是請回原藉南合里的李金川回鄉操持,李氏精緻靈巧的刀法,獲得地方仕紳百般讚賞,紛紛懇請授徒傳藝,當時有近百位本鎮青年跟隨學習,數批門生學藝出師,遍及通霄各地,開啟本鎮雕刻之風,李金川也因此被公認為通霄雕刻始袓。
自李金川回鄉主持廟宇雕刻後,確實帶給通霄鎮不少就業機會,由於雕刻技術可作為謀生工具,因此未等國小畢業即拜師學藝的大有人在。木雕師傅主要以口傳心授的方式教導,古語道『師傅領進門,修行看個人』,學習技藝多少也要有點『慧根』才行。
台灣光復後,當時藝品主要賣給在台美軍,尤其是台中清泉崗的美軍顧問;民國五十三、四年起,日本開放觀光,來台的日本客逐年增加,台灣雕刻轉為日本人喜歡,至此三義木雕漸為人所知。當時銷往美軍的藝品有台灣芭蕉圖、佛像及彌勒佛,但以雙手舉起的彌勒佛,最受美軍顧問喜愛,對美藉人士而已,舉起雙手是勝利的象徵。到了六十年代前後,日本觀光客卻是此舉表投降不祥之兆,故背包袱的彌勒佛或七福神才是外銷日本藝品的最大宗。
民國五十五年至六十二年,由於國際經濟穩定,外銷訂單源源不斷,改善了通霄經濟環境,不少青年留下來學習雕刻,使雕刻成為當時最賺錢的行業之一,從事木雕業的盛況,可用『三腳步,一崁店』來形容。此時通霄成立『苗栗縣通霄雕刻生產合作社』會員高達數千人以上,是全省數一數二的合作社,外銷鼎盛時,不到五萬人口的通霄,從事雕刻業近五千人之多。
近來通霄木雕面臨內外衝擊困擾,市場上受到大陸廉價雕工藝品的衝擊,外銷沒落;學習過程艱辛,雕刻人才外流,藝師創作態度受商業性裝飾藝術影響,無法突破工匠格局,以致雕刻師傅青黃不接;再加上受到全球性資源維護,取材日趨困難,已使通霄木雕業一落千丈,改行或倒閉者不計其數。如何突破格局,提昇創作層次;如何綢繆因應,永續經營,不但是通霄藝者更是業者當務之急。前者以朱銘為代表,後者則以荒木藝苑企業有限公司為代表。
─ 摘錄自通霄鎮鎮誌

荒木藝苑雕刻文化風格與特質

佛教藝術之於今,呈現多元而繁複的表現面相,於多尊造像組合而為一體時,其衍生結構及儀軌,非短時期經營而能登堂入室,若非對佛教圖像學理,及地域文化特質,有通盤之了解,對宗教專題創作當難競其大業。佛教寺院,道場造像主為尊像功德圓滿,次求莊嚴理念佈達,故不論法相姿儀,均藉凡人色身之超凡,故如何造像莊嚴,並建立中國色彩形象,是宗教藝術看中國之輝煌之重點。佛教造像發展,締造中國藝術史高度成就,及其後漸於日本而成就地域文化色澤,其沁其成久來已然風範有殊,荒木多年經營除典守早期日本風格委製外,近年更依中國體例再創風華。其近期創作多潛心觀照,不在形式追求,故所成就佛教藝術特性,自然有別於一般創作。
  東方宗教至高成就,成於佛像造型千年變化之實體,荒木歷次展出各法相姿儀無不力求尊貴,卓越刀鋒所出不論菩薩、如來均善妙肅穆寶相莊嚴,實為國內潛心宗教文化創作,而臻梟梟飄香,難得可貴之創作者。
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傳統工藝系主任 王慶臺

   歷史和外在環境的演變、影響與它人給予的觀點論解可看出,荒木藝苑創立自今,是從早期東方木頭藝術創造社,到現今的「荒木藝苑」,它承襲了老字號工廠,秉持中國傳統文化、台灣的鄉土與立業守誠精神,始終承傳木雕藝術的脈絡,歷經四十餘年的經驗累積與努力研究,由歷代精雕佛像、典藏性雕品到整體信仰空間設計施工,都始終融合成為專屬於台灣雕刻藝術的現代風貌,正因如此,經營雕刻藝術歷史,也因應現今時代潮流趨勢,推廣工藝藝術生活化與以文化創意及設計理念研發工藝商品,突破現有格局、創作層次,提昇轉型為多元化藝術創作的美學風格,以期能活絡傳統工藝產業,正是荒木藝苑將事業立足於本土,無須宣言的使命。

為延續與傳承雕刻藝術文化技藝,堅信薪火相傳、立業守誠的理念精神,將台灣工藝更深融入貼近國人生活,致力推廣地方文化傳統工藝,並朝多元化創作發展,不局限現有市場領域,願能帶動傳統工藝產業並發揚光大,因此,荒木藝苑始終秉持三大宗旨:

1. 荒木藝苑本著承傳歷史文化技藝,希望與全民共享台灣工藝之美的精神,致 力推動台灣工藝藝術的維護與弘揚。
2. 期盼以活潑親和的形象融入大眾生活,並將台灣工藝之美推銷至全世界各地。
3. 遵循謙卑、尊重、專業、自信、負責的態度,秉持「文化傳承、藝術創作」及創新、價值、設計、分享的理念,開發製作各項不同的精緻產品、多元化創作,期望帶給國人精緻、品味、藝術的生活,創造台灣工藝製品的世界品牌。

起源

1963

陳敏峰先生拜師呂昌錦先生習藝,邁向木雕藝術的生涯
呂昌錦先生的師傅與朱銘雕塑大師系出同門—師傅李金川先生雕藝屬閩南福洲木雕流派。
 

1964

陳敏峰老師開班授徒傳承傳統木雕技藝
在父親陳葉炎先生的引導下,招收了一、二十名國小剛畢業的學生。

創業

1965

創立東方木雕藝術社
以中國歷史、民間人物為創作題材,自行開發造形如笑佛、壽翁、五子登科等藝品類型,素材以九骨、黃楊等硬質木為主,外銷市場以美國、日本為主。
 

1966

陳葉炎先生創造馬達磨光表面處理機
陳先生有鑒於當時以硬質木為素材,手整磨砂耗時、費力且加工成品效果亦差,乃以早期牙醫師使用磨牙機原理改造而成,使通霄木雕業產品在表面處理技術得以提升改良。
陳葉炎先生在荒木創業啟蒙的時期,奠定了一個應於大環境中有不斷的突破、創造的重要觀念,對於後來成長中的荒木影響至鉅

成長

1969

兄弟成立荒木藝苑商號,立定堅持木雕藝業的本行
父親的早逝,更堅定兄弟建立荒木藝苑的心願,立定了雕刻至最後一根木頭仍堅持本業。
(這個理念也是荒木這個名稱的由來)

1970

荒木產品主以木雕佛、神像藝品、西洋古典藝術人像
藝品全數外銷日本
民國60年代左右期,通霄木雕製造業進入輝煌時期,全鎮約5000人從事此行業,業界為增加產量因應市場需求,引進同步成型粗胚機加入生產,素材選用廣泛,含蓋針葉、闊葉樹種。
(木雕人才養成不易,素養、時間的蘊釀是必要的,成型粗胚機引進,也導致此期間人才的速成,打胚造型的基礎功力不足)

1979

雕藝的更上一層樓,開啟日本寺廟佛像。
極好之時卻也隱伏危機,輝煌時期大家生意鼎盛,造就了量的實作經驗,但品質是否同步維持與提升卻是重要關鍵,這樣的堅持也帶引荒木開啟了日本寺院佛像的新市場

轉型與發展

1986

開始整合規模化、一貫化的傳統木作雕藝廠
設計、造型、原木製材、木工、立體及平板雕刻、組合、表面處理各部門。1985年弟、妹的參與投入,眼見當時木材、人工成本節節高漲,但危機中應見契機,最初建立台花透雕部,再建原木製材部,以達降低成本及生產流程一貫、控制品質提升,就這樣迎接到新興的台灣國內佛教、宗教信仰市場。

1990

開展佛像藝術、寺廟佛壇、信仰空間規劃設計領域
在成長中不斷的精進突破、累積,條件具足時,機會駕臨得以承載。承作埔里地藏院第一尊大型地藏王菩薩及其佛壇設計施工,開啟了荒木走向佛教、宗教信仰藝術的領域,中台禪寺-七重寶塔、南非三寶大佛等鉅作。

2004

保存台灣工藝作品、推廣工藝藝術之美
荒木藝苑於2004年被文建會列為地方文化館。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列為工藝博物館。本公司作品亦於同年起受桃園國際機場「台灣之窗」工藝品展示邀請送展至今。除了是國人參觀藝文活動及怡情養性的最好去處,也榮幸的代表台灣向全世界展示台灣工藝品之美。

2006

建構文化傳承、藝術創作的荒木藝苑園地
荒木以文化傳承、藝術創作的用心,將中國傳統大木作、雕刻技藝在這塊園地上繼續努力耕耘,保存台灣已漸凋零的木作工藝。除了展現佛像、佛教、宗教藝術及各類作品外,亦開發、引進生活上各類具有藝術和工藝價值的用品和家飾,並以藝術家堅持的心情,提供高品質的工藝作品及生活用品
。這不但是為台灣的工藝保存儘一份心,也是提供更多消費者在生活的領域上,多一份精緻藝術工藝的選擇。這是荒木的願心,未來亦將如是。

Scroll to Top